两会国企新声第三辑:加快自主创新推进绿色发展
小新说
全国两会期间,小新将持续推出“两会国企新声”栏目,一起见证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国企的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今天,小新为您分享“两会国企新声”第三辑——
今年两会
关于自主创新、绿色发展等热点话题,
国资央企代表有着哪些良言良策?
两会新声速览,小新为您播报!
(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 王寿君
核工业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摆脱对外国品牌的依赖
数字化是保证核工业安全高效建设、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仪控则是数字化的核心,是核工业的大脑神经控制中枢,对核工业安全高效运行和核安全至关重要。
不过,王寿君指出,当前我国包括投运核电机组在内的核工业数字化仪控,仍以国外进口品牌为主。在建、拟建的核电机组仪控国产化工作虽已迈出一大步,但核心技术较国外先进技术仍有差距,特别是中高端芯片、仪器仪表、分析仪表等关键部件仍为进口品牌,核心的数据库技术、核心算法和安全管控软件也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外。
王寿君说,核电机组平均寿命一般为60年,仪控设备平均寿命约为15年,对现役运行核电机组数字化仪控改造的任务紧迫且繁重。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对核工业产业链造成一定影响。上述因素,均在倒逼我国核仪控的安全自主可控和国产化进程。
王寿君指出,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正是我国核工业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核工业新基建”发展恰逢其时,更需要快马加鞭。
王寿君表示,我国已具备推进核工业数字化和装备国产化的基本条件。建议相关部门能对核工业数字化产业提供政策支持,促进核工业实现先进数字化转型;依托国家重大专项设立专项资金,研发核工业数字化产品。
(二)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宁高宁
始终重视供应链的效率和安全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表示,“不管疫情有没有发生,中国企业都要重视两点,一是不要把供应链里最主要的环节放在不可控的公司或国家手里;二是在不降低自身效率的情况下,适度缩小供应链范围,可以在中国建立供应链,也可以建立区域性供应链,使它更有效率、更可控。”
宁高宁认为,受疫情影响,原料采购、劳动力流动等受阻,全球供应链在某些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中断,这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转向区域集聚化和本土化。以制药、电子、汽车等行业为例,由于原料、核心零部件出口受到影响,终端产品制造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宁高宁表示,作为制造业和全球供应链的枢纽,从供应端来看,中国向主要疫情国出口占比超过20%的品类受到影响;从需求端看,高附加值的精密零部件、设备进口因供应短缺或涨价受到影响。
“现在全球生产供应链恢复最快的就是中国,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宁高宁说,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恢复阶段,财政、货币政策已经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应对。
宁高宁预计,“尽管市场需求的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国生产和供应正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港口运营、进出口运输也已恢复正常,预计未来6个月将会加速恢复。”
针对疫情期间遇到困难的企业,宁高宁建议,对于遭到较大冲击现金流有问题的企业,可通过救急融资降低成本等方式求生存;对于受冲击较轻不至于有生存问题的企业,还是应该继续练好内功,调整战略模式,适当修正供应链、合作伙伴和市场定位。“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一直以来强调的真正搞创新、真正搞研发、真正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度过这一关,”他说。
(三)全国政协常委,国投原董事长 王会生
综合施策化解“融资难”问题,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创新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全国政协常委,国投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会生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实地调研后发现,“融资难制约了民营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并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王会生发现,民营制造业企业融资难有多重原因:“间接融资方面,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制造业企业贷款风险高、收益低,‘不愿贷’;绩效考核偏重于不良率和业绩,民营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形成,‘不敢贷’;过度依赖抵押担保,审贷标准中对知识产权等‘软信息’关注不够,贷款期限与技术创新周期不匹配,‘不会贷’。直接融资方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发展水平不高,普遍存在募资难和项目退出难,影响了资金规模和效率的提升,‘不够投’;截至2017年末退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项目,平均投资期限仅为3.13年,难以满足科技创新产业化对长期资本的需求,‘不够长’;基金管理公司普遍实力小,管理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仅占2.7%,专注于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机构更少,‘不够专’。”
为此,王会生建议,鼓励国有资本参与民营制造业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破解“不愿贷”;多方协力,落实尽职免责机制,创新商业模式,破解“不敢贷”;针对技术创新特点,制定专门的信贷标准,破解“不会贷”;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破解“不够投”“不够长”和“不够专”;加强政策落实力度,通过多种手段传导压实各级责任。
(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总经理 马永生
加快推进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防范化解“卡脖子”风险
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部分关键核心装备仍依赖国外制造,成为制约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危及产业链安全的瓶颈。
为加快推进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防范化解“卡脖子”风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马永生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攻关力量归口管理。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攻关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科研机构、装备制造、大专院校、示范工程等多个系统,这些系统分别归口国家不同部门管理,造成一些项目多头申报、资金分散使用等问题,不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议国家层面明确牵头部门或在相关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归口管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攻关工作,统一制定政策,统筹协调相关力量,形成产学研用“一条龙”的攻关机制。
二是加强统筹国家级试验平台建设。试验能力是衡量研发能力的重要因素,检验能力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制造企业各自建设试验装置,有些试验装置投资上亿元,只供自己使用,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增加企业成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统一管理国家级试验平台建设和认证工作,对已具备条件的抓紧组织认证,推进资源共享,形成一批国家级试验平台。
三是加强标准提升工作。建议国家行业协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协同推进标准制定和提升工作。组织开展关键核心领域基础研究,促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加强政策支持。建议针对高端材料、关键装备、核心部件等“卡脖子”项目,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不仅补贴科研、制造单位,也要补贴承担使用风险的建设单位,激发使用单位的积极性。
(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 杨杰
深入推进5G发展需解决三大难题
(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明忠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补足高端装备制造业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刘明忠表示,应加强我国重大高端技术装备研制能力建设,尽快组建国家大型铸锻件技术创新平台,开展颠覆性技术如大型锻件的增材制坯技术等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刘明忠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壁垒高、带动能力强,可显著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世界主要国家都将其作为国家核心发展战略;特别是高性能材料,作为“基础中的基础”,为高端装备制造带来更多应用空间和可能性。
刘明忠强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要清醒认识到短板也十分突出,特别是缺乏集共性技术研究、中间试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这将严重制约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刘明忠认为,应把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立足国家装备制造业基础能力再造需要,依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强重大高端技术装备研发建造,支持中国一重筹建国家大型铸锻件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开展颠覆性技术如大型锻件的增材制坯技术等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七)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 周云杰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 胡可一
解决邮轮行业卡脖子问题,推进中国邮轮产业率先复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邮轮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继1月26日中国邮轮市场全面停航后,国际邮轮协会于3月13日宣布旗下所有邮轮全部停运,这在邮轮史上尚属首次。不过,胡可一认为,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预计中国邮轮市场将率先复苏。
因此,胡可一建议:
在国家层面建立有利于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统一体制和机制,组建涵盖邮轮研发设计、建造、供应链建设和运营的相对统一、注重母港的地域性、深耕旅游纵深和船型航线的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公司;
鼓励中资邮轮公司成为重振邮轮产业的龙头,适时允许中资邮轮公司开辟以上海为母港的“无目的地游”航线,条件允许时,优先由中资邮轮公司恢复中韩航线,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将邮轮列入“重大科技装备攻关工程项目”作为当务之急,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跨领域技术创新集成,突破邮轮产业自身的关键核心技术;
优化中资邮轮产业营商环境,构建新生态体系,积极推动中资邮轮自主品牌和五星红旗邮轮船队建设和“多港挂靠”常态化;
加大对邮轮产业的融资和税收支持,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跨行业企业、多领域资本,建立邮轮产业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建立市场化运作的邮轮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社会多元化投资邮轮产业。
(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 王寿君
应在东北等地推进高温气冷堆建设
王寿君表示,呼吁建设高温气冷堆,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目前国内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已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作为全球首座将四代核电技术成功商业化的项目,这个示范工程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后续项目建设将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核能技术发展,推动“中国创造”“走出去”,满足海外市场的推广需要。
第二,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需要。以黑龙江为例,随着煤炭资源日渐枯竭,及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集中供热比例提高,当地能源缺口将高达3400万吨标准煤。如果在供暖负荷中心附近建设一台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热电联产机组,可保障1100万平方米建筑的六个月供暖,提供200℃-500℃范围的工业蒸汽,以及每年高达45亿千瓦时的发电量。满足工业蒸汽、采暖供汽和发电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
第三,是带动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高温气冷堆采用模块化设计,对设备需求量大,且主设备制造周期长、精度高,需要强大的工业制造加工体系做支撑。位于黑龙江的中国一重等制造企业,恰好具备雄厚实力。这样一来,既可解决高温气冷堆主设备长距离运输的问题,也可拉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
(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 温枢刚
加快推进综合能源服务,实现新突破
(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 宋鑫
南方和农村供暖方式要因地制宜,更加注重清洁环保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冬季供热已成为南方很多新建住宅和公建项目的标配。从中国节能的实践探索来看,现有的多种传统供暖方式存在利用率低、投入高等问题。
宋鑫建议,南方集中供暖要结合南方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条件来进行设计考虑,可利用南方丰富的江河湖泊地表水、污水源、浅层地热能等,开展更符合南方城市供暖需要的区域可再生清洁集中供能模式。
宋鑫说,区域集中供能项目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30%以上,在技术上可实现零排放,零污染,避免城市“热岛效应”;可减少开发企业配套设施投入,减少总装机容量 20%-30%,减少机房面积 80%,降低系统建设投资。
比如,中国节能在贵阳建设的一个特大型清洁供能项目,就通过水源热泵系统提取穿城而过的贵阳南明河能量,为城市新区居民提供清洁供暖项目总面积800多万平米,全部达产后年节约标煤约5.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3万亩。
宋鑫还提到,各省在农村推行清洁供暖时,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煤改电”“煤改气”,要根据农村实际,多元发展,结合农村地区当地资源条件与经济状况稳步推进。
比如,中国节能所属的中环装备公司在河北、山东、山西、新疆实现清洁能源供暖设备销售安装共计 93953 台套,其中包含 67953 台套石墨烯节能速热电采暖炉设备及 26000 台套气代煤设备。目前来看,石墨烯电热技术效果明显,可在分散式供热领域大力发展。
宋鑫指出,农村地区清洁供暖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务实地加以推进解决。
(四)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 孟庆强
新能源行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科学统筹有序引导
我国是全球新能源发展速度最快、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和累计装机均位居世界第一。孟庆强表示,在新能源发展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新能源保持快速增长,消纳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给电力平衡和运行调节带来很大难度;三是新能源机组对系统支撑能力弱,加大电网安全运行的风险。
因此,孟庆强建议:
一要完善电价机制,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与火电标杆电价“脱钩”。建议考虑地区消纳能力、系统安全水平等差异性,按照“一地区一核定”或者“一机组一核定”的方式开展新能源上网电价核价,用价格机制引导新能源科学发展;在季节性电力过剩的条件下,对于水电丰富地区,可以考虑丰水期参与优先采购的风电、光伏上网电量与水电同价。
二是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储能”模式,为新能源高比例发展提供容量空间。对于集中式抽水蓄能规模不大或者因地形条件导致抽水蓄能建设困难的地区,发展分布式储能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有效路径。建议政府部门出台规范性文件和支持政策,对位于新能源消纳预警红色、橙色区域内的风电、光伏,要求按装机容量比例配置储能设备,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三是科学统筹,引导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建议合理安排新能源装机布局和逐年投产时序,引导新能源有序接入。同时,加大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进力度,满足新能源消纳需求;加大电力需求侧响应机制建设、推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提升新能源消纳空间。
(五)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北京电力公司董事长 潘敬东
建议国家构建环北京特高压环网
潘敬东认为,编制首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需要放在新总规实施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电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能源清洁绿色转型中的作用。
潘敬东表示,北京外受电占比与燃气发电占比均全国最高。北京本地电源出力仅能满足约30%的电力需求,远低于上海、天津70%的水平。随着北京本地不再新建大型电厂,外受电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对外电入京的需求更加迫切。北京燃气发电占本地总发电量近90%,一旦发生燃气供应不足等极端情况,将对首都电网安全运行带来巨大风险。
因此,潘敬东建议,北京电网亟需加强外受电通道建设和电源支撑能力建设,保障首都电力供给安全。“我建议,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在‘十四五’电力规划编制中,研究将锡盟-张北特高压线路和张家口、承德特高压站等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构建环北京特高压环网,提升现状特高压电网可靠性,将张家口、承德等地区新能源电力汇集至特高压电网,提升新能源送出能力。同时,将北京东-通北、北京西-新航城等特高压下送重点项目也纳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依托特高压电网和大型能源基地,打造北京电网“多方向、多来源、多元化”的500千伏外受电格局,充分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撰 稿 | 刘青山
责任编辑丨陈 婷
执行主编丨龚 政